入秋后,天气渐凉,气候干燥,人们在经历炎夏过多的汗液外泄之后,再遇到干燥天气时,身体各组织更加缺少水分,变得干燥起来。不少人会出现鼻咽干燥、干咳少痰、皮肤干燥、口角干裂、大便干结等一系列恼人的症状,这些现象就是中医所说的“秋燥”
中医认为,燥乃六淫之邪,为秋季主气,其性干燥,易耗津液,且最易伤肺,引起干咳少痰症状,凡体质属阴虚、气虚的人,更容易感受秋燥之邪。现代医学则认为,“秋燥”的一系列症状与内分泌失调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有关。
中医提倡“治未病”,对付“秋燥”应以预防为主。预防秋燥应在日常起居、饮食上做到以下几点:
1.保持生活起居规律,早睡早起,勿熬夜,熬夜易上火,火盛伤津,加重秋燥。
2.可适当采取一些增湿措施,比如在房间里安装加湿器,也可以在卧室内放一盆水或者在地面上适当洒些水,注意经常开窗,保持室内空气流通。
3.稳定情绪,避免因急躁、愤怒等不稳定情绪而产生心火,灼烧津液,使口舌干燥。
4.适当多饮水,秋燥使人体缺少水分,老年人每天最好在清晨和晚上各饮水200毫升。若活动量大,出汗多,应增加饮水量。还可适当饮用淡茶、豆浆、牛奶等。
5.尽量少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,如大蒜、韭菜、姜、花椒、辣椒、油炸烧烤食物等。这些容易上火,徒增燥热,导致阴津进一步耗伤。
6.秋天的饮食原则该以滋阴润燥养肺为主,具有这些功能的食物很多:百合、莲子、银耳、木耳、蜂蜜、萝卜等,秋天还应适当吃些秋季水果,如:秋梨、苹果、石榴、香蕉、梨子、柿子、葡萄。以百合、秋梨、蜂蜜最宜,中医认为其在食物中滋阴润肺止咳功效最佳;还应适当吃一些酸性水果如山楂、柠檬、石榴等,中医认为“酸甘能化阴”有助生津。
7.如有干咳无痰、大便干结等症状加重,应及时就医。